1环境治理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愈演愈烈,生态环境给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地方政府开始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能动作用,反思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尝试向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变。
生态环境部12月14日表示,按照打好水源地保护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各地持续推进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工作,2019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完成率超过99%。生态环境部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紧盯不放、一抓到底,督促有关地方切实落实水源地保护主体责任,确保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取得成效
工业源方面,调整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99家;动态摸排、清零散乱污企业360家,完成50家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一厂一策治理。完善重型车排放远程在线监控系统,累计将2.3万辆重型柴油车纳入在线监控平台,实现实时监控、精准执法、溯源监管。生活源方面,完成4.1万农户煤改清洁能源,确保群众清洁、温暖过冬;完成1.4万余家餐饮服务单位废气净化设备升级整治。扬尘污染治理上,1-10月,全市降尘量均值为6.2吨/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24.4%。针对重型柴油车,公安交管、生态环境部门联合检查269.3万辆次,处罚21.8万辆次;开展精准入户抽查,累计检查18.6万辆次,处罚1.2万辆次。
针对扬尘,依法对施工扬尘类违法行为立案2.7万起。市生态环境局介绍,在重型柴油车治理方面,公转铁成果扩大,通过铁路运输进京的砂石骨料等达183万吨、水泥达9.8万吨,货物到发铁路运输比例上升到7.8%。据美国环境保护署估计,该国1970年出台的《清洁空气法》产生的效益与执行成本之比为32:1,并且到2020年,收益将达到2万亿美元。
关闭工厂或减少交通流量等地方性措施也会带来巨大的好处,尤其对儿童而言。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研究表明,用热泵等更清洁的采暖方式取代燃烧木材的炉子或没有通风口、烟囱的燃气取暖器,会产生很多好处,包括减少学校放假和看医生的时间。其中,非吸烟者受益最大中国植树造林的面积、速度和森林成长质量,使森林碳汇大幅提升。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低碳领域的核心技术仍有待发展。中国在改善能源结构中更重要的举措,是增加零碳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做出了全方位的努力。未来,中国做好自身的低碳实践,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同时,继续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在授人以鱼、提供节能物资的同时,也授人以渔、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中国水电技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太阳能(3.490, 0.04, 1.16%)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10年快速发展,装机容量与发电量规模已领先于世界。
如此大幅度的下降可谓一个奇迹。第三,大幅度提升碳汇。当前,中国率先且广泛采用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发1度电仅需270克煤;10年前,1度电需要315克煤。其次,中国成熟的经验、技术和政策,可作为其他国家推进低碳革命的参照。
深圳等城市公共交通已全部用纯电动汽车取代燃气车辆。为全球森林资源的增长做出卓越贡献。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1月27日报道,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承诺。因此,中国致力于减少煤炭消费、增加天然气消费。
中国承诺在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云南一些地区高校的游泳池和学生宿舍已经率先用上了太阳能热水。10年间,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占比从70%下降到2018年的59%。第四,转变能源消费理念。据英国《金融时报》11月28日报道,中国承诺在2030年达到能源20%来自可再生能源。首先,做好本国低碳转型。
在消费侧,中国的努力卓有成效。此外,中国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面积超过4亿平方米。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一项针对中国20132017年空气质量的新研究表明,中国细颗粒污染程度大幅降低,改善空气的政策成效显著。中国面对巨大能源消费总量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挑战,还能够实现当前的能源消费转型,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2018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已提高至14.3%,有望提前完成2020年占比15%的目标。此外,LED灯已全面淘汰高能耗的白炽灯与荧光灯;通过断桥铝门窗等墙体保温设计实现建筑节能多种理念与举措共同成就了中国能效提升的速度和幅度。
当前,中国的水电、光伏发电等已经取消补贴,实现良性市场竞争。提升碳汇,即通过植树造林,提升植被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的存量。钢铁、水泥等高能耗产业的能耗也大幅下降。其三,中国将继续负责任地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巴黎协定》等治理框架的构建做出贡献。
2018年,中国纯电动汽车的生产和消费量双双突破100万辆。在煤炭、石油、天然气3种化石能源中,煤炭的碳排放量最高。
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意味着即使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碳排放的速度不会随之增长。这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与发展方面,释放了良好信号。
在东部造林空间有限、西部干旱少雨的情况下,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在全球发展中国家中实属逆势而行。通过促进电动汽车的普及、室内新风系统的使用等,帮助大众养成健康低碳的消费习惯。
据美联社11月27日报道,去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4.0%,比2005年累计降低45.8%第四,转变能源消费理念。中国面对巨大能源消费总量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挑战,还能够实现当前的能源消费转型,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深圳等城市公共交通已全部用纯电动汽车取代燃气车辆。
2018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已提高至14.3%,有望提前完成2020年占比15%的目标。提升碳汇,即通过植树造林,提升植被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的存量。
此外,LED灯已全面淘汰高能耗的白炽灯与荧光灯;通过断桥铝门窗等墙体保温设计实现建筑节能多种理念与举措共同成就了中国能效提升的速度和幅度。钢铁、水泥等高能耗产业的能耗也大幅下降。
首先,做好本国低碳转型。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意味着即使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碳排放的速度不会随之增长。